(如不能显示图片,可单击图片或者到这里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19add40100lp3s.html)
此行我们去的是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亚,是非洲最晚独立的国家,1990年,纳米比亚摆脱南非白人的统治,获得独立。
非洲是一片古老的大陆,古老到很多人类学家论证,人类起源是在非洲!
我们终于踏上了非洲的土地,非洲,对于我们再也不是一个地理名词,一个梦想,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我们上午10点多到达纳米比亚国际机场,一下飞机,就感觉到了南边球炙热的阳光,现在是中国的初秋,这里确是春季,也可是说是旱季,这个季节几乎不下雨,每天都是阳光普照,万里无云,我们到时天上有几片白云,用在纳米比亚生活了11年的宋老师的话说:你们真是贵人,居然在旱季将北半球的云带到了遥远的南边球!

机场到市区大约40公里,沿途满眼的枯黄,偶尔有几个绿色的树木,好像是有意点缀在这荒凉的土地上,给人一些生命的印象!开始出现一些奇怪的路标,上面的图案不是限速,不是地名,而是一些动物,是提醒司机,注意动物过马路!
机场到市区的道路不宽,但是路面质量非常好,车速不知不觉居然达到了每小时150公里,这是很危险地,不是有人,纳米比亚人太少了,是可能有动物过马路,后来佳佳爸爸在埃托沙开车时,就差一点撞上一头大象,这是后话!车速终于降到了120!这里的车全部是右舵,上路是左侧同行,开始不习惯,后来慢慢的好些了!
我们直接去了事先预定好的宾馆Arebbusch Travel Lodge,这是一家位于温得和克西南郊的宾馆,当地称这类特色宾馆为Lodge,这个宾馆非常有特点,分为新旧两个区域,还有一个露营区,价格是每人从100到500纳元不等,现在纳元和人民币大概是1比1.1,基本上等值了。
后来我住的很多地方都有游泳池,还有其他非常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和周到的服务,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在纳米比亚旅行如此的贵,贵在设施,贵在服务,贵在环境的营造和基本的理念上了!
我们住的应该算是house,一个独立的房子,分成2个套房,个开个的门,门外是一个小的室外咖啡桌,可以坐在那里发呆,当然,还有看动物,这里有各种鸟,可以离人很近,甚至来找人要吃的,我们都很惊奇,这里的鸟不怕人,其实,让我们惊奇的事情还在后头你,在后面的旅行中,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人和动物以及人很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真正是和平共处,真正的和谐社会!
在温得和克住宿都要预定,所以我们临时改变计划延长住宿的时候,就要换房间,因为我们的房间已经被预订出去了,所以我们在Arebbusch Travel Lodge住了四种不同的房间——





这个有烧烤设备——

停车位很贴心地设计了遮阳棚——

一个6岁的叫吉尼亚的男孩成了佳爸和佳佳的朋友,他特别懂事,很淘气,但走在路上都会随手捡起烟头树枝等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去——

来串门的一只猫,在我们这吃了两次晚餐——

Arebbusch Travel Lodge门口是个木材交易市场——

Arebbusch Travel Lodge大门

Arebbusch Travel Lodge前台——



这是camping site的公用厨房——

一对欧洲来的夫妻和他们的房车——

卫生间标识——

瞭望台,可以观赏野鸟——


纳米的猪肉真好吃——

我们住过的房间——



来自德国的旅行者,看他多悠闲啊!
城堡式的酒店,价钱比较贵,每人2000-3000纳币

我们租车的公司的司机:




路上拦的出租车的司机,我们还和他闹了一点误会,他这种车是可以拼车的,我们没答应,所以只得多交了一个人的钱:
背景资料:
关于非洲——
非洲,这个冷冰冰的名词本身就有很多有说法: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英文是Africa ,法文:Afrique ,葡萄牙文Africana,中文,当然是“非洲”。对于阿非利加(Africa)一词的由来,说法不一:传说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尔人(北非一个古老的民族)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这位女神是当地人的守护神。她是个身披象皮的年轻女子。早在公元前1世纪,柏柏尔人曾在一座庙里发现了这位女神的塑像,此后,人们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为这片大陆的名称。
还有一种流传很久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长,大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北非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后来人们便把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
还有一种说法是africa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prica,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确实,与地中海北岸希腊、罗马相比,南岸的北非地区的阳光的确要灼热得多。再往南,阳光更加充足了。
另有一种说法,与古罗马人有关,古罗马人通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迦太基人以后,不断扩张,建立了阿非利加行省,这个名字的涵义不断的扩大。最初这个名称只限于非洲大陆的北部地区。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在非洲的疆域扩大到从直布罗陀海峡到埃及的整个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于是,人们把居住在这里的罗马人或是本地人统统叫阿非利干(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后又泛指非洲大陆,看来,最后一种说法比较靠谱。
这些是我收集的资料,还是1年前,给佳佳准备梦想活动时用偶然看到的,现在给大家发上来!
其实非洲北部与欧洲距离很近,自然受欧洲的影响也比较早,比较深,但是,纳米比亚处于西南非洲,与北非中间隔着大面积的沙漠,这种自然界的隔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纳米比亚隔离在世界发展的框架之外,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一直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一直到15世纪以前,当地人主要以渔猎为主,已经发展出了独立于所谓的现代文明之外的独立的文明体系,但是,15世纪之后,这种文明彻底中断了,西方的殖民者接踵而来,先是荷兰、之后是西班牙、英国,由于这片土地生存条件恶劣,很多早期殖民者对这里并不重视,来来去去,好像这里是他们家的后院,但是,这种来来求求对当地人却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当地独特的文化和习俗等在西方人的眼里只是野蛮、落后的代表,理应被消灭,不管这种消灭时有意还是无意的。最后,德国在1890年占领了全境,纳米比亚彻底成为德国殖民地。一战之后,德国战败,海外殖民地开始丢失,1915年,南非出兵占领了西南非洲(现在的纳米比亚),1949年,南非正式将纳米比亚合并,之后的几十年,纳米比亚,这片遥远的不毛之地,成了一片战场,前苏联和美国各自支持的武装力量,开始为各自的利益和各自背后“老大”的利益进行战斗,与非洲大陆的其他地区一样,这里战事不断,这是另外的故事了,这个故事比较沉重,不说也罢!我这里要说的是1990年之后的事情。
纳米比亚获得了独立,萨姆·努乔马当选为首届总统,这片不毛之地获得了新生,努乔马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政策,国家比较稳定,社会治安也比较好,但是贫富差距非常大,主要的经济还是控制在白人手中。
纳米比亚基本常识:
全称纳米比亚共和国,面积824269平方千米(差不多是有东北三省的面积),人口203万(2005年统计),每平方公里只有0.74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88%为黑人,奥万博族是其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的50%。其他主要民族有:卡万戈、达马拉、赫雷罗以及卡普里维、纳马、布须曼、雷霍伯特和茨瓦纳族。
白人和有色人约占总人口的12%。官方语言为英语,通用阿非利卡语(南非荷兰语)、德语和广雅语等。90%的居民信仰基督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
纳米比亚经济以采矿业为主。矿业、畜牧业和渔业是纳米比亚的经济支柱。产品90%外销 。经济命脉 掌握在南非、英国、美国及当地白人手中。独立后,政府明确宣布尊重私有财产,不实行大规模国有化;实行混合经济体制,由私人资本、外国资本和政府参与的混合企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在土地方面,采用补偿方式将未充分利用而被白人农场主遗弃的土地收归国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黑人群众;同时设法安置回国难民,逐步改善黑人生活状况;制定投资法,鼓励外国投资。即使如此,纳米比亚仍然是世界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货币单位南非兰特
纳米比亚矿产资源丰富,为非洲第四大矿产国。主要矿藏有:钻石、铀、铜、铅、锌、钨等。采矿业为纳米比亚最大经济部门。制造业不发达,仅有肉类鱼类加工厂、食品厂、木材加工厂和小型机械厂。85%的日用品依赖进口。畜牧业较发达,占农牧业总产值的 80%~90%。全国有农场6300余家,绝大多数为白人经营。种植业一向落后,粮食不能自给。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棉花等。在渔业方面,政府确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准备实行有计划开发,阻止别国掠夺性捕捞,破坏渔业资源,同时大力发展渔业加工。沿海盛产鲱鱼、沙丁鱼、鲭鱼、鳕鱼及龙虾等。
纳米比亚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较发达。公路总长为5.8万千米,其中沥青路4500千米。铁路总长2382千米。沃尔维斯湾为最大深水港。境内各大城市均有机场,首都的国际机场有定期航班飞往南非、博茨瓦纳、德国和瑞士等。旅游业较发达。海滩、自然保护区等旅游点集中在北部和南部地区。70%的游客来自南非,其他来自西欧。亚洲游客很少。
纳米比亚独立后留在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和共同货币区内,其关税、外贸、外汇收入仍受南非控制。南非取消了对纳米比亚的财政预算补贴。主要债权国是南非。
旅游业较发达,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海滩、自然保护区等旅游景点集中在北部和南部地区,其中北部的艾淘沙公园闻名世界。
纳米比亚大学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建于1993年,现有学生7000多人。
国旗
国徽:
国徽上两侧的是剑羚,上面是鱼鹰,下面是千年兰,一种非常坚强的植物,在沙漠里可以生存上千年。
首都温得和克(Windhoek)位于纳米比亚的中部,人口20多万,白人占25%,德国后裔很多,温得和克地处干旱地区,由于周围有丘陵环绕,减弱了干风侵袭,年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7℃。